直到中国推出稀土溯源机制,日本才惊觉自己号称“完全脱离中国”的稀土供应链,原来大部分依赖的仍然是中国的资源。尽管日本已经与印度签订了为期13年的稀土供应协议,号称“独立自主”,但事实却远非如此。其实,印度也面临着巨大的稀土供给压力,导致它断绝了对日本的稀土供应新巧牛,而并非是暴露了日本被“坑”的真相。日本在这一过程中所承受的最沉重打击,不仅仅是来自印度,而是源于全球对中国稀土的依赖。
铃木汽车的静冈工厂于2025年5月发生了停产危机。原本应当在生产线上的车架静静地排放着,然而工人们早已消失。钕磁体的断供让日本汽车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对日本制造业来说,稀土问题直接影响了生产线的正常运作,甚至导致了大量未组装车辆的停滞。这场危机的根源,正是2012年日本与印度签署的“战略合作”协议。根据协议,印度每年向日本供应大量稀土,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如预期那般顺利。在过去13年里,日本为这批稀土支付了约7亿美元,然而印度的稀土供应并未完全满足需求,反而暴露出其稀土产业的诸多短板。
展开剩余82%丰田通商等公司的工程师们一度欢欣鼓舞,认为他们终于摆脱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。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,所谓的“印度稀土”背后,实际上是经过东南亚中转的“中国稀土”。这种跨国的转口贸易体系将中国稀土伪装成“印度制造”,让日本在过去13年中都未能真正脱离中国的稀土供应链。随着中国启动区块链溯源系统,转口贸易的伪装被揭开,日本才意识到自己为这个虚假的供应链付出了巨额代价,实际上是为中国稀土交了“过路费”。
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后,稀土成为了悬在日本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中国在阶段性收紧稀土出口的背景下,日本的车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日本政府在2012年启动了“稀土多元化战略”,与印度签署合作协议,期望通过印度获得更多的稀土资源。然而,印度稀土的提纯技术远远落后于中国,这使得印度在生产成本上远高于中国。为了弥补产量不足,印度一些企业通过“换标”操作,将中国的稀土原料转运到东南亚国家新巧牛,如泰国和马来西亚,再以“印度制造”的名义重新包装后出售。这一供应链的背后,实则是印度稀土的“跨国换装”。
2025年4月,中国推出的稀土区块链溯源系统揭露了这一“换标”游戏的真相。系统要求申报最终用户信息,使得印度的转口贸易链立刻崩溃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,日本产业省的官员们目瞪口呆。原来,他们一直以来所依赖的印度稀土供应链,实际上是在助长中国的稀土霸权。印度政府的一个照会让这一切更加复杂——印度单方面宣布中止与日本的稀土供应协议,理由是要优先保障国内电动车的需求。
日本当即陷入了“稀土荒”的困境。2024年,印度向日本出口了超过1000吨稀土,占其年产总量的34%。协议终止的消息传来后,日本的八大车企纷纷面临稀土库存告急的局面。铃木汽车的停产只是一个开始,丰田高管私下透露,公司的稀土库存最多也只能维持三个月。与此同时,稀土的价格暴涨了300%。更为严峻的是,印度所提供的稀土纯度远低于中国,这使得日本企业陷入了无法弥补的技术代差。
讽刺的是,印度自己也遭遇了严重的危机。印度最大汽车商马鲁蒂铃木被迫削减电动车生产,原因是其钕铁硼磁体库存仅够维持三周。与此同时,德国大众却顺利获得了类似的稀土进口申请批准。而日本对于“去中国化”的梦想,最终也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幻想。东京大学的教授痛心疾首地指出:“所谓‘去中国化’,不过是把中国的稀土装进印度的包装盒。”甚至日本的产业报告也不得不承认,全球90%高纯度稀土的加工专利依然掌握在中国手中。
在这一切困境之下,日本终于将希望寄托于深海稀土开发计划上。2025年7月,启动的“南鸟岛海底稀土开发计划”目标是2027年实现日产350吨稀土泥。然而,矿业分析师却冷静指出,海底开采的成本预计将高达每吨5000美元,是中国陆地稀土的5倍。
与此同时,技术替代的路也充满了挑战。日本公司Proterial正在测试一种铁氧体磁铁,这种新材料用氧化铁替代了钕磁铁,但其磁能密度仅为传统钕磁铁的五分之一。这种替代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也非常缓慢,预计要到2035年才能正式投入使用,这意味着十年的空窗期。
最终,当印度外交官再次向中国递交稀土进口申请时,日本经济产业省终于意识到,过去13年投入的7亿美元,只换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——全球稀土的命脉依然掌握在中国手中。如今,这场资源博弈的最终胜利者,依然是中国,特别是在江西赣州那98%回收率的分离车间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